<track id="stcxb"></track>

    1. <video id="stcxb"></video>
      1. <video id="stcxb"><sub id="stcxb"></sub></video>
      2. 衡陽石鼓書院(中國四大書院)

        本文目錄一覽:

        1.中央、省、市數十家媒體聚雁城,訪石鼓書院溯源湖湘文脈

        掌上衡陽客戶端8月20日訊(記者陳潤) 這是一個因禍得福的驚喜!近日,一個意外的考古發現打破了石鼓書院往日的寧靜,為整個衡陽帶來一份厚禮——一處古石板路遺址在石鼓書院摩崖石刻河堤下被發現,經專家考證,該石板路于清代乾隆年間被重建過,始建年代尚不詳。專家指出,該石板路遺址是研究衡陽地方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。

        新發現的古石板路

        ?

        受今夏我市強降雨影響,石鼓書院于7月份遭受兩次洪水侵蝕,分別是7月8日至12日、7月13日至17日,造成摩崖石刻河堤塌方。7月25日,工作人員在清理塌方現場時,意外發現一處此前從未出現過的長約10米、寬約1.5米的石板路!

        發現這一情況后,石鼓書院立即匯報市文物部門。7月27日上午,市文物部門有關領導及專家到石鼓書院進行實地考察,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,初步核實該石板路在清代乾隆年間被重建過,但始建年代目前尚不詳。目前,該石板路遺址現場已被封閉保護。

        8月20日下午,記者來到石鼓書院,沿石鼓山西面摩崖石刻一側步道往北走,不到百米處往護欄外蒸水一側探頭觀察,便可看見貼近護欄底部處有一條石板臺階,從泥土中鉆出來,一直延伸至蒸水河面位置,變為平路,繼續向前延伸至泥土中。該石板路靠蒸水一側還有約20厘米高的不連貫的石頭路沿,石板路上面還能看見部分磚塊。隨后,記者在一張由石鼓書院方面提供的拍攝于1939年的石鼓書院老照片中,清晰地看到了這條古石板路的原貌。

        1939年拍攝的石鼓書院,可以看到石板路的清晰痕跡

        歷史上石鼓山西面古道可直通有“湖南以第一臨觀之美”稱譽的合江亭,始建年代不詳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清泉縣令江恂重開。清同治年間《衡陽縣志》、清光緒《國朝石鼓志》、張啟鵬《石鼓尋碑記》等均有記載。

        記者了解到,8月15日下午,石鼓山西面發現古道的專家調研論證會召開,邀請了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古系主任向桃初教授、市文物局相關領導及專家等。與會專家在對古道進行了現場調研勘察后,在論證會上就古道的重要價值、意義及保護等問題發表了意見,并達成共識。

        與會專家分析認為,石鼓山西面古道的辟建,杜絕了慕名賞游合江亭者必須穿過石鼓書院干擾書院教育的弊端。西面古道與石鼓書院有著密切的聯系,是石鼓書院重要的歷史遺跡,不僅是研究石鼓書院歷史,而且是研究衡陽地方歷史的珍貴實物資料。

        專家們還認為,石鼓書院徹底毀于1944年日軍炮火,重修石鼓書院后,院內鮮有歷史遺跡成為遺憾。西面古道的露面,必將引起廣大市民及游人的極大興趣,成為石鼓書院一個新的旅游亮點。此外衡陽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缺乏歷史遺跡是一個短板,西面古道的面世及保護,也將為申報工作增添了重要的砝碼。

        2.屹立在衡陽的百年地標,如今“顏值”依舊超高

        (八)石鼓書院

        “朱陵洞內詩千首 青草橋頭酒百家”,石鼓書院就座落于衡陽市石鼓區蒸水與湘江交匯處的青草橋頭。

        石鼓書院始建于唐,是中國創建最早,歷經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、共和國七朝,有1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千年學府。大文豪蘇軾、《愛蓮說》周敦頤、理學宗師朱熹曾在此執教,酈道元、徐霞客,杜甫、韓愈、柳宗元、劉禹錫、范成大、辛棄疾、文天祥等接踵至此,或講學授徒,或賦詩作記,或題壁刻碑,或尋幽攬勝……它是宋代官設書院,名列四大書院之首,宋太宗御賜匾額,曾國藩畢業于此,列入中國四大書院應是當之無愧。

        黑色青石板鋪就,林秀花繁的廣場上,高大偉岸風姿翩翩的椰樹排成半環形,下面紅白相間的草花繁華似錦,衡陽人悠閑地在其間吹拉彈唱。走過筆直的青草橋,穿過古色古韻的禹碑亭,看過禹碑上一種叫“蝌蚪文”的石刻書,一座幽靜整潔的書院就掩映在翠綠的竹林與穹枝碧樹中。白墻灰瓦青石階,襯得門額上金光閃閃的“石鼓書院”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輝。山門兩側“修名千佛上,至味五經中”的門聯,讀來清新沐耳,禪風書韻隱約可嗅。

        一進山門,就是一面大石鼓,它歷經風吹雨淋,已經斑駁日漸,花紋模糊。觸摸著這面大鼓,留一張紀念照,遙想歷史的暮鼓晨鐘,聽風聲雨聲讀書聲,看帆影隨湘江北去……

        至圣先師孔子佇立在大觀樓前,左李忠節祠,右武候祠。步移景異,廊下長長的一排心愿卡紅穗迎風,平安、健康、美麗……讓我把各種祝福祈給遠方的你!

        合江亭上,推開吱吱嘎嘎的花窗,看慈水湘江交匯融合,奔騰向前……故鄉的你,是否一樣恬靜從容,亭內小座,愜意讀書?

        3.「衡州·日記本」14年前的4月16日,石鼓書院正式啟動重修

        湖南日報·新湖南客戶端11月26日訊(記者 唐曦 通訊員 李淑玉)11月26日,由中央、省、市三級媒體組成的“文脈頌中華·書院@家國”網絡傳播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衡陽石鼓書院,一同感受千年書院文化,溯源湖湘文脈。

        當天上午,采訪團一行實地走訪參觀了石鼓書院,聽取了書院的發展歷史與文化傳承故事,觀賞了湘劇、衡州花鼓戲、祁劇、衡州漁鼓等衡陽地方非遺經典劇目展演,并圍繞“石鼓書院的歷史與精神內涵”展開座談交流。

        △大觀樓始建于明萬歷年末,“大觀”寓意登樓攬勝,心載天下。大觀樓是書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,它占據了書院的兩大功能,樓下講學樓上藏書。

        石鼓書院位于衡陽市城北石鼓山上,是我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,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,,已有1200余年歷史。千百年來,此地弦歌不輟,風華不減。公元806年,唐朝隱士李寬在石鼓山上筑廬“求真觀”,即為石鼓書院雛形。公元805年,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赴任途中路過衡陽,賦詩一首《合江亭》,其中“瞰臨眇空闊,綠凈不可唾”成為后人爭相傳送的佳句。公元997年,宋衡州郡人李士真修建書院。公元1035年,宋仁宗賜額“石鼓書院”,與岳麓、睢陽、白鹿洞并稱為天下四大書院。此后,眾多名家賢達紛至書院講學,朱熹、張栻、曾熙等更是其中翹楚,王夫之、曾國藩、彭玉麟、楊度等一大批濟世之才也由此走出。

        △大觀樓內講學場所。

        “石鼓書院建于唐,揚名于宋,繁盛于明清,又在近代毀于日寇炮火,幾經興廢,最終于2006年在原址上照舊重修?!焙怅柺形麄鞑扛辈块L譚崇恩介紹,如今的石鼓書院已恢復了中國書院講學、藏書、祭祀的三大功能,并延伸開展了“石鼓書院大講堂”、啟蒙學子開筆禮、傳統文化義務講解等系列文化推廣活動,為湖湘文脈傳承再添新彩。

        △湘劇《小牧童》表演。湘劇是湖南省地方大戲劇種,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。

        “在這里仿佛看到中國書院的發展與變遷,這里不僅有舊址,還有大量的珍貴史料與遺跡,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,讓我感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厚重與文脈傳承的情懷?!比嗣袢請笊缛嗣窬W編輯記者宋子節說。

        △采訪團準備離開前,發現石鼓廣場正上演衡陽湘劇《新醉打山門》,吸引眾多群眾觀看。

        版權作品,未經授權嚴禁轉載。湖湘情懷,黨媒立場,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戶端,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。轉載授權:0731-84329818蘇女士。轉載須注明來源、原標題、著作者名,不得變更核心內容。

        [責編:唐曦]

        作者頭像
        xidian創始人

        上一篇:轟炸機圖片大全(轟炸機轟炸視頻)
        下一篇:轟趴館是什么(5人轟趴館玩一次多少錢)
        亚洲色欲色欲在线大片
        <track id="stcxb"></track>

          1. <video id="stcxb"></video>
            1. <video id="stcxb"><sub id="stcxb"></sub></video>